廉政人物
织就茶都平安网
清晨的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,万亩茶园在薄雾中舒展青翠,世界茶都鲜叶交易市场人声鼎沸。一队身着红马甲的“茶源义警”穿行在市场中,维护交易秩序;不远处,区综治中心大屏上跳动着辖区内重点场所的实时监控数据。周到细致的志愿者服务与科技赋能的“智慧引擎”,让风险隐患无处遁形,让应急处置快速高效。看着茶都平安、社会和谐,名山区政法委副书记万萍心中充满了自豪。
自2003年进入政法队伍,万萍一直对“平安”有着执着的追求。她以敢闯敢干的拼劲,全力推进“雪亮工程”建设,推动法治服务下沉社区、健全群众自治组织体系、促进综治中心实体实战运行,为守护茶都平安做出了突出贡献。2021年底,万萍被评为平安中国建设先进个人。
2017年,刚刚担任区综治办主任的万萍接到首个工作任务——建设“雪亮工程”。这是一项以“做群众雪亮的眼睛”为愿景的利民惠民工程,旨在依托安装在全区关键区域的公共视频监控,构建“区指挥中心—乡镇分平台—村级工作站”三级联动的视频监控网络,以提升治安防控和突发事件响应速度。
愿景是好的,但是实现愿景的过程却十分艰辛。面对零经验、零资金、零技术的“三无”困局,万萍这个看似文弱的女子展现出惊人韧性:白天跑发改、公安等部门“取经”,深夜研读技术参数,项目建设过程中还经常爬上工地临时搭建的钢管楼梯监工。“当时楼梯晃得厉害,同事们说我像在走钢丝。”她笑着回忆说。如今,这项工程已成为守护名山百姓安宁的“千里眼”和“顺风耳”。
2018年,万萍接到第二个颇具挑战性的工作任务——牵头建设名山区综治中心。
“什么是综治中心?怎么建综治中心?”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的条件下,万萍沉到一线征集意见建议,与技术团队反复讨论建设方案。她认真学习前沿技术,提出将智能化平台建设作为综治中心建设的核心;她一次次敲开职能部门大门,用诚意和方案说服各方共享有关数据资源,啃下“整合”这块硬骨头;她坚持“群众能用、好用”原则,让“平安名山”APP真正符合基层治理需求。
如今,名山区综治中心这个高效运转的“智慧大脑”正深度赋能基层治理:群众动动手指即可查询法律法规、预约法律服务,获得专业化的指导意见;网格员上报风险隐患后,系统智能关联数据,精准预警直达责任人;人民调解员输入纠纷焦点后,可以智能匹配专家库,协助化解矛盾纠纷;案件侦办人员可以“一屏统览”全区重点场所,快速锁定案发地点。
万萍的办公桌抽屉里,有一枚“茶源义警”徽章,这是她最珍视的“军功章”。名山区作为“世界茶源”,每年春茶交易额超百亿元,与之相伴的流动人口激增、交易纠纷频发等问题,给警力有限的基层派出所带来了很大压力。
“传统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已不堪重负,我们要想搞好平安建设,必须发动群众、依靠群众。”这是万萍深入基层调研后得出的深刻结论。在调研过程中,万萍发现,基层蕴藏着巨大的治理潜能:老党员经验丰富、威望高,退役军人作风硬朗、责任心强,茶商志愿者熟悉乡情、热心公益……这些群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意愿比较强烈,但缺乏一个将这些宝贵力量整合起来的组织。
于是,万萍积极协调各方资源,牵头组建了一支整合党员先锋力量、专业网格员队伍以及广大茶农、茶商志愿者的特色群防群治队伍——“茶源义警”。“茶源义警”以村为管理单元,由各村党支部统筹管理,建立了“支部吹号、义警报到”的响应机制。
“过去,群众一有纠纷就闹到派出所,现在,全区1398名‘茶源义警’活跃在治安巡逻、纠纷调解现场,就地调处矛盾纠纷,成为镶嵌在茶乡肌理中的平安密码。”万萍说,“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人,只有让群众从‘旁观者’变成‘主人翁’,平安建设才能真正可持续。”
2025年初,万萍多了一个新身份——雅安市名山区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。作为全区政法战线的代表,她首次履职便受邀列席名山区纪委三届五次全会。她带着精心准备的政法领域廉政风险防控建议,道出了自己对监督的理解:“监督不是束缚,而是保护——保护干部不越红线,保护群众不受侵害。”
从平安建设先锋到特约监察员,万萍一直用法治编织茶都平安网。正如她所言:“法治的力量,在于让每一份权利都被尊重,每一起矛盾都被化解,每一寸土地都充满安全感。”在名山这片茶香浸润的土地上,万萍的故事仍在继续——关于法治,关于平安,更关乎民心。(通讯员 王晓醇 闫侣蓓 侯媛媛)